形态描述
体型较大,肩背隆起;毛色多变,由棕黑色至棕红色,多为棕褐,四肢黑色;胸部毛长,长于10cm;前足腕垫小,与掌垫分离,爪很长,通常黑色,如毛被色淡爪亦淡色。
生物学
主要栖息在山地林区,但在青藏高原海拔4500-5000m的高山草甸和荒漠草原也能良好生活。在亚寒带针叶林中,山间谷地、火烧迹地、河溪沼泽以及倒木较多的地方,皆为棕熊良好的栖息生境。在针阔混交林中,它们多活动在有老龄大树、食物丰富而有水源的地方。在青藏高原,则多在山地阳坡。为杂食性动物。根据季节不同和当地生物资源的丰度,棕熊的食物成分有变化。一般于夏季发情。怀孕期约7-8个月,雌熊在冬眠洞中产仔,每产通常1-2仔,偶有3-4仔。
国内分布
棕熊在我国见于新疆、青藏高原和东北山林地区。近年来,分布区已有缩小。已知有4个地理亚种:指名亚种U. a. arctos(欧洲棕熊)、天山亚种 U. a. isabellinus(雪熊)、青藏亚种U. a. pruinosus(藏马熊)、东北亚种U. a. lasiotus(东北棕熊)。
其他分布
其它信息
种群现状 棕熊在历史上曾有较多的数量。因长期过量猎捕和栖息环境变化,我国华北各省区的棕熊已经绝迹,分布区已退缩隔离。据最近在重点地区的调查,其种群数量状况是:1、欧洲棕熊:主要分布在新疆北部的阿尔泰山地针叶林区,估计种群数量约110-140只;2、雪熊:见于天山和帕米尔山地林区,海拔高度在700至4000m范围内皆有所见,估计野生种群约有330-430只,其中准葛尔西部山地为20-30只;3、藏马熊:分布于青藏高原。平均密度约1只/333 km2或更低些,据估计野生种群数量约5000-6000只。据朴仁珠1987-1989年间,对西藏全境内进行了棕熊等濒危动物的数量分布调查,估计整个西藏棕熊种群数量为2821±1020头(朴仁珠,1992);4、东北棕熊:分布于东北大、小兴安岭及长白山林区,平均分布密度约1只/200-250 km2,估计野生种群1000只左右。
致危因素 1、主要是森林的过度开发导致棕熊的栖息条件恶化,迫使棕熊分布活动区域大大缩小,而且给棕熊的捕食和冬眠带来困难;2、长期以来不断地被猎捕,1986-1990年间,65头棕熊被猎杀,年均13头;3、森林火灾也是棕熊数量减少的原因之一。每年大兴安岭都发生多次大小不等的森林火灾,扑火人员能发现被烧死的棕熊尸骨和抓到棕熊的幼仔(王永庆等,1992)。饲养情况 初步统计,全国有 81 家动物园饲养棕熊120余只,供动物园展出。近10多年来,由于养熊取胆的发展,除黑熊占主体外,棕熊也有部分饲养,估计不到饲养总数的10%。
现有保护措施 国家野生动物保护法列为II级保护动物。已建自然保护区中西南有14处、西北有6处、东北有10处有棕熊分布,其栖息条件受到相应保护。CITES将藏马熊列为附录 I,其余棕熊亚种均列为附录 II,限制国际间对棕熊的贸易。
保护措施建议1、目前,棕熊在国家制订保护所列等级同国际濒危物种公约并不一致,亟待就国内棕熊的现状和受威胁程度,进行全面评估,以便通过必要程序,就国内和国际对本种的保护等级一致起来,否则将继续给执法和宣传带来实际困难。2、加强已建保护区的整顿管理,对棕熊的食物基地和越冬场所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管理。3、修订已有的熊场管理规程,整顿现有的养熊场,对饲养和技术条件差的小场应采取必要措施予以合并或取消,积极组织实施养殖计划,以减低猎捕野生资源的压力。
致危因素 1、主要是森林的过度开发导致棕熊的栖息条件恶化,迫使棕熊分布活动区域大大缩小,而且给棕熊的捕食和冬眠带来困难;2、长期以来不断地被猎捕,1986-1990年间,65头棕熊被猎杀,年均13头;3、森林火灾也是棕熊数量减少的原因之一。每年大兴安岭都发生多次大小不等的森林火灾,扑火人员能发现被烧死的棕熊尸骨和抓到棕熊的幼仔(王永庆等,1992)。饲养情况 初步统计,全国有 81 家动物园饲养棕熊120余只,供动物园展出。近10多年来,由于养熊取胆的发展,除黑熊占主体外,棕熊也有部分饲养,估计不到饲养总数的10%。
现有保护措施 国家野生动物保护法列为II级保护动物。已建自然保护区中西南有14处、西北有6处、东北有10处有棕熊分布,其栖息条件受到相应保护。CITES将藏马熊列为附录 I,其余棕熊亚种均列为附录 II,限制国际间对棕熊的贸易。
保护措施建议1、目前,棕熊在国家制订保护所列等级同国际濒危物种公约并不一致,亟待就国内棕熊的现状和受威胁程度,进行全面评估,以便通过必要程序,就国内和国际对本种的保护等级一致起来,否则将继续给执法和宣传带来实际困难。2、加强已建保护区的整顿管理,对棕熊的食物基地和越冬场所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管理。3、修订已有的熊场管理规程,整顿现有的养熊场,对饲养和技术条件差的小场应采取必要措施予以合并或取消,积极组织实施养殖计划,以减低猎捕野生资源的压力。